台灣通膨為何比歐美控制更好? 楊金龍曝4大關鍵!
2021年起台灣通膨上升,但與多數主要經濟體比較,台灣通膨相對溫和,央行總裁楊金龍表示,台灣通膨表現相對穩定,主因有四點,其中央行採行價量並行、漸進緊縮的貨幣政策,也有助抑制通膨預期。 央行總裁楊金龍。資料照/Yahoo奇摩股市 楊金龍強調,2021年通膨率受供給面(COVID-19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瓶頸)及基期因素影響而走升,2021~2022年我國平均CPI年增率為2.5%。2022年以來,因全球供應鏈瓶頸未完全紓解及俄烏戰爭,進口原油及糧食等價格攀升,國內物價大漲。國內輸入性通膨壓力主要來自國際原物料及商品行情上揚,今年新台幣貶值雖增加進口原物料及商品成本,但國內通膨尚屬可控。 楊金龍說明,本年1至10月以美元計價的進口物價指數年增率為11.17%,因新台幣對美元較上年同期貶值5%,致以新台幣計價進口物價漲幅升為17.10%,估計此將使本年CPI年增率上升0.12~0.25個百分點;若本年新台幣對美元平均貶值6%,則對CPI年增率影響為0.15~0.30個百分點。 台灣央行通膨控制穩定 楊金龍表示,長期以來,台灣通膨低且穩定,雖曾面臨數次通膨衝擊,主要多來自外來的供給面衝擊(即輸入性通膨);基此,我國政府均積極採行供給面措施因應,央行亦運用多元政策工具,適時調整貨幣政策,有助控制通膨。 楊金龍指出,與主要經濟體比較,2021年以來台灣通膨表現相對穩定,主因有四點: (一)受疫情衝擊較小且循序解封,未影響商品生產。 (二)政府採平穩物價機制,且較無物流不暢通、勞動市場緊俏等供應鏈瓶頸問題。 (三)台灣與主要經濟體對於能源價格的應對機制不同:台灣由台電、中油等國營事業配合政策吸收成本,穩定能源價格,降低其外溢效果。美、歐等國初期讓油電價格自由反映市況,致能源通膨壓力外溢至其他商品與服務項目;之後,其政府編列預算進行補貼,甚至設定價格上限,但已難舒緩通膨壓力。 (四)台灣因應疫情的財政及貨幣政策激勵規模相對較小。 明年通膨減緩、景氣下行 展望未來,楊金龍表示,全球經濟具高度不確定性,先進國家是否會走向停滯性通膨或是長期停滯,仍待觀察。而台灣是高度開放的小型經濟體,受到國際經濟金融情勢的影響甚鉅,尤其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會產生龐大的外溢效果,對小型開放經濟體造成很大的衝擊。 楊金龍指出,央行預期明(2023)年台灣通膨率為1.88%,回降至2%以下,另因國...